YOUTUBE ICON FB ICON WC

許菱子- 箏樂藝術系列講座第二場 "箏樂發展與理論研究評述"

6月7日上午10點,由著名古箏演奏家、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許菱子教授主講的箏樂藝術系列講座第二場,在上海音樂學院中樓215教室如期開始。本次講座的主題為《箏樂發展與理論研究評述》,針對箏樂發展歷程中演奏技法與創作觀念的流變以及近代箏樂理論研究的整體情況進行探析,許老師以示範演奏與宏觀把脈相結合的方式,與現場師生共同分享自身習藝、演奏及教學過程中逐步凝聚的深度思考與學術理想。

IMG 3851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傳播與創意團隊首席教授郭樹薈教授表示,許菱子教授于1990年代錄製的箏樂唱片及其對不同箏樂流派古箏名曲的演繹,對民樂界有著極大的啟發和影響,今天,許菱子教授將通過對箏樂演奏、創作及理論研究三者並行的研究梳理,來呈現箏樂藝術在不同時空中所呈現出的音樂狀態

 IMG 3854

首先,在箏樂藝術的發展方面,許菱子教授以民國時期為界,將箏樂藝術劃分為春秋戰國至民國時期與近代箏樂藝術發展兩個部分,並著重對近代箏樂藝術的再次發展進行了詳細論述。許菱子教授認為,相較於近代百年箏樂的發展,自春秋戰國至民國時期近兩千年的箏樂發展歷程,則呈現出一條平緩發展的抛物線,隨著近代國家經濟的發展,箏樂在近代得到了蓬勃發展與快速轉變,其中,尤其凸顯為20世紀後半葉的巨變。

近代箏樂的發展又可進一步劃分為奠基期(1930、40年代)、發展期(1950至70年代)與繁榮期(1980年代至今)。隨後,許菱子教授結合自身習藝經歷以及《漁舟唱晚》、《平沙落雁》等早期箏曲的示範演奏,在從日本特製的鋼絲箏上,展現了奠基期箏樂基本語彙與音樂形象塑造,側面體現了早期箏曲在樂器弦質、性能及左手演奏技巧演奏上的不同要求。接著,對建國後第一批進入專業院校任教的曹正、曹東扶、羅九香、蘇文賢、郭鷹、王巽之、曹東扶、趙玉齋、高自成等“第一代”古箏教育家對發展期箏樂藝術所做出的貢獻進行了總結與提煉。如,作為“後起之秀”的浙江箏派,在搖指的演奏上,從流暢性和持久性上都強于河南箏派大關節拇指搖以及山東箏派小關節拇指搖,成為了箏樂發展期(1950、60年代)往後搖指運用及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一時期不同箏派風格得以確立,在“第一代”古箏教育家的教學搭建起的平臺上,繼而開始了第二代箏樂藝術教育家即俗稱“二傳手”對箏曲在演奏技藝的開拓。從1950年代中期,趙玉齋的《慶豐年》、劉天一的《紡織忙》、曹東扶的《鬧元宵》等樂曲中大撮、刮奏等演奏技法開啟了建國初期時代氣象的集中呈現,到1960年代的《戰颱風》、1970年代的《東海漁歌》以及《清江放排》等等,快-慢-快典型的三段體結構,琶音、掃搖、點奏等表現力漸進誇張的技法展現,不斷增強增響的樂器音色音響的層層遞進,成為了箏樂藝術在1980年代以來繁榮期箏樂創作中音色及技法的基礎,由此形成了1980、90年代箏樂語彙在近代的巨大轉變。

02

這一時期,一方面作曲家通過與箏家合作的方式,逐步介入箏樂的創作中來,從音樂語彙、意象以及創作理念和手法上打破了原有程式,新作品層出不窮,如徐曉林的《黔中賦》、王建民的《幻想曲》、陶一陌的《層層水瀾》、王中山的《溟山》、葉小綱的《林泉》、麥偉鑄的《自在山雲間》等等。另一方面,從體裁形式上逐漸向古箏與樂隊、古箏與鋼琴等方面拓展,如1980年李煥之創作的第一首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何占豪的《臨安遺恨》、劉文金的《滄海賦》、周煜國的《雲裳訴》方崠清的《墨客》、王丹紅的《如是》等等,以上都成為了古箏專業音樂表演及教學在音樂會上必不可少的箏樂藝術展現形式之一。講座過程中,許菱子老師對講述過程中,具有典型性的箏曲及其中所含括的演奏技法、箏樂語彙進行了逐一演示。

IMG 3865 2


其次,從箏樂理論研究上,正如箏界泰斗曹正先生曾言道:中國箏在古代只有文史記載和詩歌詠吟的描繪,真正敘述古箏專業技藝和理論專著稀少,故早期箏樂理論的研究往往是從詩詞、辭賦中尋找。然而,許菱子老師結合箏樂藝術的整個發展歷程,更進一步指出,箏樂近百年的巨變遠遠超過此前的兩千多年,與當代已經獲得迅猛發展的箏樂實踐相比,箏樂理論研究明顯落後,目前學界將這一時期箏樂歷史作為研究物件者寥寥。隨後,許菱子教授通過詳細的梳理,將所搜集到的有關箏樂藝術研究的論著、論文進行了分類與提煉。論著上,從1990年代中期大陸、香港、臺灣分別興起的相關研究論著中進行展開;論文上,則從古箏曲譜中由散至整的文論集合進行了提煉,並指出專業院校中碩士學位論文的寫作成為了目前箏樂研究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中論題涉及表演形式演變、流派發展、傳統與現代、傳統箏曲審美、風格與聲腔的運用、演奏技術的發展等等方面,尤以作品創作、演繹的分析所占篇幅最多,並提及1983年創辦的刊物《秦箏》對箏樂理論研究具有一定推動性。

IMG 3857

04

在此基礎之上,許菱子教授結合縱向箏樂發展歷史及橫向地域音韻特徵,提出了她對箏樂研究發展方向的思考與“箏學”構建的寄望。許菱子教授認為,時至今日是很有必要設立箏樂理論學科研究,以更加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促進箏樂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平衡發展,深化和完善理論研究,促進箏樂更高層次的發展。因而,許菱子 教授歸納了八個可以進行理論研究的空間,既有宏觀上的歷史、斷代史、演奏藝術的表現等問題,也包含微觀上的彈奏符號的規範化等問題。許教授認為,目前箏樂的實踐和理論的研究的狀況分層較大,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應當同音樂在表現過程中“音的形”和“韻的質”的關係是一樣的,然而現在外在實踐的“形”有了很好的發展,更應該對內在理論的“質”的研究和探索投以更多的關注。

 IMG 3858

最後,郭樹薈教授總結:“許老師作為一位演奏家,能夠將長期表演與實踐中形成的理論進行思考並梳理成文,值得傳統音樂理論研究關注學習。理論研究與表演實踐是兩個相互交融的學科,尤其是在民族音樂院團轉型時期的老一輩藝術家,他們大都在表演與理論的摸索中,實現了六十多年來的民族音樂教學、培養的專業化體系。”
第二場講座依舊吸引了大批師生前來聽講,在講座結束後,同學們踴躍提問,與許老師交流互動。再次感謝許菱子老師為我們帶來的這場知識盛宴!

IMG 3855

綜述:石乙婷

主辦:上海音樂學院

承辦: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項目支持:上海音樂學院高峰高原建設專案“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傳承傳播與創意團隊”

轉載至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意中心

http://mp.weixin.qq.com/s/LjhLXRbcfRE1_JUSX-cU6g

---------------------------------------------------------------------------------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