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ICON FB ICON WC

箏人箏事 - 會長視角 | 王中山:古韻箏箏情無盡 桃李婉婉芬滿園——追憶我心中的“德藝雙馨”古箏人李婉芬

會長視角 | 王中山:古韻箏箏情無盡 桃李婉婉芬滿園——追憶我心中的“德藝雙馨”古箏人李婉芬

1

 

幾天前,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吳玉霞會長來電,希望我能以剛剛獲得的“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獲獎者身份,從自身從藝經歷出發,談談對“德藝雙馨”的理解,並從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會長的角度談些感想,分享給全國民樂工作者。

2022年3月28日,為進一步弘揚德藝雙馨精神,培育造就高素質文藝人才隊伍,繁榮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經多方推薦、差額遴選、民主擇優、嚴格審核、廣泛徵求意見,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文聯在京表彰了44名“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我作為此次全國民族音樂界的唯一代表,名列其中,自豪而又忐忑。正感慨:何德何能何其有幸,一生一世一事無成,——吳會長賀電和“命題作文”即來。

正值清明前夕,又剛為恩師掃墓,見賢思齊,那我就從賡續習箏初心,牢記育人使命方面談談自己的點滴心得。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只有紮根腳下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註生氣,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我很榮幸參加了此次大會,並在人民大會堂親耳聆聽了總書記重要講話,倍感振奮。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是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庾信《徵調曲》中的名句,意指吃到果實就想到了結果實的樹,喝到河水就想到了河水的來源,成語“飲水思源”就來源於此。

庾信字子山,南陽人,是我的老鄉,史料稱其“幼而俊邁,聰敏絕倫”。自幼隨父出入於梁太子蕭綱的宮廷,先在梁做官,四十歲時出使西魏,梁亡之後,庾信被迫出仕西魏,後又仕北周,始終不得放還。庾信在北朝雖備受恩寵,但他念念不忘故國,詩文中多鄉關之思。

庾信的這兩句駢文之所以備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不僅因為它表達了人們的一般性情感,更在於它與中國主流文化傳統的價值建構方式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那就是中國人骨子裡推崇的“飲水思源,返本感恩”。拿我自己來說,每到教師節,我都會格外想念對我影響終生的恩師李婉芬教授。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才是我心目中的“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而我今天取得的這個稱號,就是對她多年來教書育人最好的肯定和回報。

2

先師李婉芬,1937年出生於陝西綏德。生前是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現國樂系)古箏專業教授,我國著名古箏教育家、演奏家。曾任中國音樂學院原器樂系黨支部書記,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首任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家委員會主任。李婉芬教授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古箏專業大學生。她1952年參加工作,先後在中央歌舞團、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學習、工作和生活。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績。在教學上,她認真嚴謹,自成體系。所教過的學生在全國以及國際器樂比賽中屢獲殊榮,有的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演奏家,重點院校的教授。在演奏技法開拓上,她創造性地使用“懸腕搖指”,使古箏的延音手段得以豐富,拓展了古箏的表現力。在樂器改革上,她最先研製發明了“後嶽山勾掛式”張力轉調箏,為古箏這件古老樂器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教材編寫上,她牽頭主編了《全國古箏考級曲集》,與曹正教授合編了《箏曲選集》;在創作上,她編創的《長安八景》《海河》等作品,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在藝術院校的古箏教學中廣為流傳。

作為一位承前啟後的古箏藝術家,李婉芬教授從不囿於一家一派一格。她早年轉益多師,四處求學,這為她日後箏樂藝術南北交融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作為一個在高校任教的新一代箏家,她有著以往民間箏人所不具備的敏銳和開拓勇氣,她勇敢地把當時並不為人稱道的新技法、新觀念引入到北京的古箏演奏和教學中,為古箏藝術傳統與現代的契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除了在藝術上有著海納百川的氣度,李婉芬教授為人也極為謙和,與同事相處和睦,對晚輩無微不至,視學生如同已出。其嚴謹合度的學風,寬以待人的風範,堪稱箏界師表。尤為可敬的是,當籌備多年的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和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家委員會成立之日,她不顧家人勸阻以重病之身毅然蒞會並深情獻辭,令全國箏界為之動容。其藝、其德令人嘆服,其言、其行發人深省,實乃德藝雙馨、箏壇楷模。

我是1986年10月在江蘇揚州參加中國第一屆古箏學術交流會時認識李婉芬老師的。自1988年我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正式成為李老師的本科專業學生起,到後來的在職研究生,多年來李婉芬教授一直是我的授業恩師。在我的印像中,李老師公正無私,愛徒如子。身為中國音樂學院的知名教授,國樂系的黨支部書記,對於我這麼一個非親非故的普通學生,卻十分關愛和照顧。李老師的右手曾經因公致傷,為了能夠繼續彈琴,老師平時上課必須帶上手箍,堅持示範。李婉芬教授的質樸和真誠也讓我印象深刻。她雖然是原文化部副部長吳雪先生的夫人,家裡也有專車,但是她從木樨地到恭王府(中國音樂學院舊址)上課時,經常是騎個單車或者坐著地鐵就來了。 ——受她的影響,我現在也經常騎單車從西直門到健翔橋(中國音樂學院新址)上班,既鍛煉身體也綠色環保。她平時在學校裡吃飯特別簡單,自己帶點香蕉和麵包,一杯熱水就夠了。 ——我現在吃飯也不講究,只要能吃飽就行,特別是疫情期間打飯不方便,一碗方便麵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在我的眼中,李老師非常敬業,對學生要求嚴格,在生活中卻很平易近人。 ——現在,我也像她一樣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古人云:“慎行不忘嚴師志,處事常存教化心”。這些真情和親情,構成了我今天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我會把老師傳授給我的一切正能量傳遞給他們,我希望他們也能傳承和賡續這份珍貴的國樂精神。

由此可見,作為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師,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專業技能,還要積極引導他們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新文藝接班人。同樣,作為從事音樂表演專業的文藝工作者,自己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主動擔當文化創新和文藝發展的重任,為建設美好國家努力奮鬥。同時,作為全國古箏專業的領頭人,我更覺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如何使古箏這件兩千多年的“仁智之器”,真正做到“移風易俗,混同人倫”並走向世界,德藝雙馨就是最好的努力方向。 《禮記》有言:“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可見無論是“傳道授業”還是“喻德”都是為師者、從藝者最基本的職責。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遞,更是一種思想、智慧以及美好情感的傳承。

“古韻箏箏情無盡,桃李婉婉芬滿園”。李婉芬教授以其人格的魅力和藝術上的真知灼見,影響著我,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箏藝新人——在中國、在海外、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江山留勝跡,我輩复登臨”,相信在像李婉芬老師一樣真正具有“德藝雙馨”品德的老一代國樂人美好精神感召下,中國民族音樂藝術一定會迎來一個更加明媚的春天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原文刊發於《中國民樂》報2022年4月號
 3
4
轉載自: 中國民樂網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9 176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