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ICON FB ICON WC

箏壇分享- 中山箏談(一) 王中山:一位用靈魂彈箏的人

“舞臺上的他技法嫺熟、飄逸灑脫、細膩傳神,所到之處必定被粉絲瘋狂追隨;社會中的他溫溫儒雅、睿智幽默、張弛有度,為傳播民樂費勁心血;生活裡的他尊孝講道、吟詩作畫、興趣廣泛,溫和之中富有大善心態;他就是王中山,一位用古箏表達內心靈魂的箏人。”

101

年初不久,記者在社區電梯中看到了一則廣告,大概意思是3位不同年齡的世界圍棋冠軍,用不同的人生感悟描述出自己的心境。年輕者,從生活中啟迪靈感;中年者,平常心,自己戰勝自己;而長者,人生一世,修行一世。三種境界很有情致、鮮有意境,與人啟發深思。如今,我們生活在物質橫流的時代,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新現象、新事物屢見不鮮,速食式的生活方式,更讓我們願意追求浮華世界裡的感觀刺激,而少有了些恬淡寧靜的氣息,少了些灑脫自如的氣度。這則廣告讓筆者想到了王中山,因為“琴、棋、書、畫”四門藝術藝自相通、道法自然,曾經的文人兼以其為本。王中山在他多年的習琴路上,並不安於追求技巧與形式的快感,而是一直行走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廣袤世界中,用一種文人淩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追求另一種箏藝的境界。

記者與王中山是多年的摯友,早在1986年揚州第一屆國際古箏藝術節上就被他的技藝所“征服”,這麼多年一直在默默關注王中山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攀登與超越,如果用現在的時髦的詞彙來說,絕對是忠誠的“山粉”。多年交往中,他的性格總是謙遜,低調,隱隱約約讓你感受到他內心的那份安靜。採訪王中山是在他的家中,也許是和他很熟的緣故,總想用另一種特別的角度來挖掘和窺探他內心世界獨特的氣質。

102

王中山家中沒有喧鬧,安靜的似可聽到護城河邊清風弄竹之聲。而我們面對面交流的不是一箏一曲一技巧的高談闊論,而是很簡單的一壺一茶一張椅的悠閒自得,對茶促膝暢聊點點滴滴。王中山的口才很好,你會覺得時間過的很快,甘願充當一個習聽者的角色,而且不時被他口若懸河,妙語連珠的話語逗的前仰後合。看他所精心創意設計別具一格的居室,皆含巧思,頓有眼前一亮的感受,尤其是將牆壁色彩,水墨畫和物品幾者的完美結合,充滿了文人書情畫意的情趣,還有他自己創作的詩集和手工畫籍,妙不可言,這些功夫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經過長期的內在修煉。

難怪朴東生老先生如此評價王中山:“王中山是近年來在箏界、民樂界乃至音樂界備受矚目的人物,他是一位將古箏演奏、教學、創作、社會活動集于一身的複合型人才,曾在海內外舉行過近三百場古箏獨奏音樂會;二人連袂或幾人組合的獨奏音樂會也逾百場。演奏場次之多、受眾面之廣,成為幾乎絕無僅有的奇跡,在當代中國民樂界產生了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筆者理解的複合型不單單是指古箏演奏造詣等方面的獲得的影響,更應該是平時苦心修行累積共振後的厚積薄發。按照王中山的話:“我是一個有多種興趣的人,我的生活是多彩的,喜歡祖國的山山水水,喜歡用自己的心來體驗大自然,這樣就造就了在我的內心中有一種詩意,有了這種詩意,通過寫就變成了詩,通過繪就變成了畫,通過彈就變成曲。”原來,王中山已經把古箏變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是在用自己的靈魂彈箏,技巧可以模仿,這樣的境界不可模仿。

談話之中,記者被王中山的多才多藝所折服,感動亦然。一位古箏演奏家成功並不是偶然,都是有跡可循,在這背後不僅包含著他個人的悟性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文化薰陶與積澱決定了成就的高度。所以,王中山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在寫他,而是用他所思所想給更多的箏人一些啟迪,不光要彈好箏,更要注重自身的修煉,要讓自己也能成為一個”複合型”的專業人才。

王中山說:古人雲,“箏乃仁智之器”,是說把古箏與天地萬物以及大自然聯繫在一起,把樂器和人聯繫在一起,我在想,當前社會教育中,學習古箏的孩子們眾多,他們是不是真正體會到古箏是一種仁智之器呢?一個人學習古箏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就是單純為了學習古箏的演奏技術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學習音樂就毫無意義!”

他說,我理解學習古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強化個人修養,箏品如人品,這裡不是簡簡單單的炫耀技巧。現在有許多人在問我,“王老師,你平時是怎樣練琴的”?我說我是在“煉琴”,我說的不是練習的練,而是修煉的煉,曆煉的煉,煉琴就是在煉心。當下古箏演奏的“演”,常常被人誤以為是表演的“演”,在我看來,這個“演”字包含了更多琴者對作品的個性理解和獨有的心聲,是演繹的“演”。應該是一種中國道家文化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支撐,其根本是通過琴和人的高度統一,把音樂本身內在需要表現的東西,借助手指與樂器傳遞和釋放出來,這樣的音樂是有內涵和層次的,實際上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真、善、美”,“真”字當先,比“美”更有力量。我每次彈琴就是傳遞內心真實的情感,每一個音符都是鄉情與親情等各種情感的自然流露,應當說我是在用我的靈魂解讀箏樂的,我把彈出的每一個音符都當成是我內心世界的觸動和撥動,我撥動的不是琴弦,而是心弦。古人雲:箏之奇妙極五音之幽微,…遲速合度,君子之銜也;慷慨磊落,壯士之節也!。因此,彈箏技術的高低,不能簡單地理解就是快和慢,最重要是要有真真切切的人生感悟,有況味,有韻味,有餘味。

王中山接著說:知琴鑒古、方能昇華。如果說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彈箏與我有所不同的話,其根本問題就在於此。現在孩子們彈箏,大多形式大於內容,不注重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只會用手指和樂器較勁。自認為彈的差不多了,馬上就要去參加比賽拿名次,應付家長和自己。我覺得如果這樣功利的話,對古箏文化可能是一種傷害,對音樂本身的理解也可能有些狹隘,違背了學習古箏的初衷。只想“娛人”,從不“娛己”,我相信這些人彈箏技術再高,也不會有感染力。古人雲:惟樂不偽也,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音樂是不能作假的,更不能偽裝,音樂只要演奏就會露出真實面目,會把一個人本性暴露出來,是純樸的人、智慧的人、善良的人、狡猾的人,很快都會辨別出來。我相信,大凡音樂表現好的人,人品也一定不會錯。所以,我所指的音樂表現好的人不是指一般的演奏者,而是真正大師級的人物,他們把禮、藝、仁、智、信高度融合在一起,正所謂德藝雙馨,這種人才不辱古箏這件幾千年中華民族遺留下來的血脈,才能更好體現出古箏這件千年古樂的博大精深。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箏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智慧,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思想和藝術的結晶,成為我們東方人以獨特視角看待這個紛繁複雜世界的一個媒介。我們年輕的彈箏人都應當多多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以此來彌補自己的知識上的不足。

103

在講到年輕人身上缺少什麼。王中山說,現在許多人彈箏時,大多數存在空洞無物的演奏狀態,他們不知道音樂是什麼,對音樂的理解不過是某種音響,抑或是一堆拼湊起來的和聲和複調,彈箏只圖一時的痛快,缺少美感,殊不知從快感上升到美感還是有距離的。究其原因是因為讀書太少,不再把學習和看書當成是提高藝術水準的重要途徑,每天只在電腦裡瞎溜達,淺嘗輒止。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其實學習一點書法、文字、繪畫就大受其益。不能把古箏看成是純娛樂的文化速食,人箏分離,只會在舞臺上擺出各種姿勢,扭呀,跳呀,搞呀,打呀,象混世魔王出世,象梅超風下山。殊不知,樂器也是有靈性的,你越挑逗她,她越麻木的躺在那裡不理你。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這樣的發展趨勢,彈箏越來越表面化和肢體化(所謂的表演藝術),尤其是一些受過專業教育的學生,也逐漸樂坊化,忸怩作態,令人不安。其實古人對此早有總結和訓誡,梁朝蕭綱《箏賦》裡曾說:聽鳴箏之異響,開茲弦之一彈,足使客游戀國,壯士衝冠。若夫楚王怡蕩,楊生娛志,小國寡民…。這段話值得我們玩味,我們應當認真思考一下音樂與人生的關係,音樂與社會的關係:我們應當拿出什麼樣的藝術奉獻給大眾?我們未來的古箏之路將往何處去?
最後,筆者再問到,目前年輕彈箏孩子們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彌補所缺少的東西?達到或者超越你的演奏水準?

王中山謙虛地說:“說超越實不敢當,應當說現在年輕人的古箏演奏和以往相比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不過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古箏作為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都應該保持它和民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何理解和學習到老一代古箏前輩的藝術境界,是值得當代年輕人深思的問題。和我們相比,優秀的老一代箏家更是每一位古箏晚輩學習的榜樣。雖然說我的古箏藝術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我依然覺得我在路上,藝無止境,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如果說分享我取得的進步,我有個很深的體會,就是這與我小時候生活經歷密切相關,在那段難忘的經歷中,我學習到了許多傳統民間音樂知識,這些使我終身受益。現在孩子們就在於缺少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感性認識,缺少對對現實生活真實畫面的捕捉,雖然以傳統的名義拿到各種獎項,但是對傳統卻缺少感情,如何讓現代的年輕人補上這一課,是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他說,“當然也與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有關,目前我們國家專業音樂教育體系基本上還沿用俄羅斯和西方音樂教育體系,東方音樂文化體系在音樂學院裡基本上沒有地位,因此,在這裡我也呼籲國家要重視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確立東方音樂教育所應有的位置,給學生開闢更多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的途徑,使他們真正理解和傳承優秀東方文化的基因和血脈。另外,我也強調知識的多樣性,彈箏的孩子們不能整天練琴,一頭紮在古箏裡,要注意學習相關學科的知識,‘功夫在弦外’,使自己成為一個複合型的人才。我相信經過不斷地努力,不久地將來,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希望一代一代完成超越,讓我們古老的古箏藝術永遠長青!”

古人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只有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你才能獲得更多的精神財富。人生在世無時無刻不修行,看見的東西不一樣,所追求的內容也就不同,王中山用他自己多年的人生體會和感悟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簡單學習”的故事。此時想起了一句詩詞“眾裡尋它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算是對第一篇中山箏談的結束吧。

*** 文章轉載自中國民樂雜誌微訊 ***

延伸閱讀: 

箏人專訪 - 潮流 - 王中山
http://bit.ly/1bG33YD

----------------------------------------------------------------------------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