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ICON FB ICON WC

箏人箏事 – 周望:秦箏歸秦——談周延甲先生與秦箏陝西流派 (上)

ZhouYanJia 01

周望
著名古箏演奏家、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9年8月,陝西秦箏流派創始人與傳播者周延甲先生因病與世長辭,雖斯人已逝,秦箏流派藝術卻將永遠成為中國民族音樂史上的瑰寶。2019年10月,周延甲先生愛女周望女士,作為女兒,也作為學生,作客上海國際樂器展華樂論壇,帶著對周老先生的追思,再現陝西秦箏流派的光輝發展歷程。以下為周望女士的講述:」

大家好,我是中央音樂學院周望,今天,我非常榮幸應主辦方的邀請作為嘉賓在這裡重點介紹我的父親周延甲先生,以及他創立的陝西秦箏流派藝術。

今年8月,父親因病不幸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熱愛並為之付出畢生心血的秦箏事業。他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秦箏歸秦”——秦箏陝西流派的恢復與振興,我作為他的女兒,他的學生,我想在這裡將父親的“秦箏歸秦”這一偉大事業介紹給大家,這也是我對父親的緬懷與紀念。


周延甲先生“秦箏歸秦”思想的萌發與確立


1. 周延甲先生習箏生平

父親出生于1934年6月,山西省聞喜縣人。自幼喜愛音樂,特別是迷戀家鄉的民間戲曲、民歌音樂。父親從小喜歡讀書思考,練就一手好字。1952年進入縣迷胡劇團工作,作為文化教員他除了要教演員們學習政治文化、樂理知識,還要在樂隊吹笛子、拉二胡。他後來的古箏創作與他在早期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修養的深厚積累和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是分不開的。1953年,19歲的父親懷著對音樂的夢想,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辭去縣劇團的穩定工作,隻身一人來到西安,踏上了求學音樂的道路。

ZhouYanJia 02

周延甲先生青年時期

1956年學校要開設古箏專業,當時在當地還沒有教授古箏的老師,箏在陝西處於瀕危絕響的境遇,故學校派當時品學兼優的父親去瀋陽音樂學院跟隨著名古箏前輩曹正老師學習。並先後跟隨著名古箏前輩高自成老師學習山東箏和王省吾老師學習河南箏。


2. “秦箏歸秦”思想的萌發背景

20世紀50年代,民間箏樂遺產逐漸被引入高等音樂學府,當代中國箏樂的發展實現了從民間到學院的歷史性轉變。在國家政府“加強對傳統藝術的挖掘與保存”的號召下,各個流派的民間老藝人陸續受聘到全國各地高校任教,潮州箏派、客家箏派、河南箏派、山東箏派等傳統流派迅速呈現出勃勃生機。然而此時,自秦以來曾在陝西地區流行的箏已瀕臨失傳。

父親在教學中發現其他幾個流派箏是依附于樂種得以繁榮的特點,萌發了借鑒本土樂種音樂重現秦聲的輝煌“音貌”的想法,也正是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中逆向思維的一個基本方法。傳統箏派正是得到了自身所處地域文化的滋養才逐漸地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風格。歷代相傳的以秦腔、碗碗腔、迷胡為代表的戲曲音樂就是從事秦箏復興最重要創作的源泉。

ZhouYanJia 03

1961年, 全國教材會議在西安音樂學院召開,專家們在交流演奏風格

ZhouYanJia 04

1961年, 全國教材會議在西安音樂學院召開,周延甲先生演奏陝西流派箏曲《迷胡調》


秦箏理論的建設


1. 周延甲先生《談“秦箏歸秦”》

《秦箏》1992年第2期刊登了父親的《談“秦箏歸秦”》,“秦箏歸秦”是針對箏在陝西瀕臨絕響的現實而提出來的。

父親非常重視秦箏的理論建設,因為他知道一個流派的形成,光靠幾首作品是不行的,必須要有系統的理論依據做支援。因此他身體力行,撰寫發表了大量的有關秦箏方面的論文:《繼承和發揚陝西秦箏演奏藝術傳統》,(榮獲陝西省藝術科學研究成果優秀論文獎)、《榆林古箏考察報告》、《秦箏歸秦,貴在實踐》、《箏道本源》、《談“秦箏歸秦”》、《談箏的搖指技巧》、《事業是永恆的》、《箏的輪、刮、琶技法》、《箏演奏中左手的運用》、《理論、實踐、流派的探索》等,主編出版了《秦箏文譜》,並組織出版了第一部箏史專著《秦箏史話》(焦文彬著)。

ZhouYanJia 05

1961年,周延甲先生手筆“秦箏歸秦”的提出


---------------------------------------------------------------------------------


最後,再強調一下“秦箏歸秦” !

古箏在河南、山東等地廣為流傳,所以在演奏技術、風格特點等地域都形成自己獨特的一種風格,作為河南的樂曲,一聽就能清楚地辨別出來,它是河南的。然而箏演奏陝西的東西是否能行呢?有沒有特點?我認為是有的!根據我自己這幾年來的摸索和學習的體會,覺得古箏演奏秦地風格,秦腔、碗碗腔、迷胡等還是大有可為的,還是別具一格的,比如左手用大指也去按弦,就這一點來說,也是豐富了箏的左手演奏技術。

我相信,這個發源于陝西的優秀民族樂器——秦箏,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及關懷下,會很快地流傳開花的,會很快得到繼承和發展的,“秦箏歸秦”是很快就會見效的,總之,我們要使這個樂器更好地為廣大群眾,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周延甲1961.6

 -----------------------------------------------------------------------------------


“秦箏歸秦”的意願和宗旨是:“藝術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最終要還給人民。秦人秦地創始和流行的箏,也應該還給秦地人民”。



2. 父親解說“秦箏歸秦”的內涵

(1)“秦箏歸秦”第一個 “秦” 字,與箏連起來是樂器的專用名詞,說明箏的發祥地、箏彈奏的秦聲秦韻。

(2)“歸” 是針對秦皇“退彈箏”而言的,兩千多年前的“退”,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又要“歸”回到人民中間來;

(3)“秦箏歸秦”第二個 “秦” 字,正如父親在《“秦箏歸秦”與秦箏流派》一文中所言,“‘秦箏歸秦’,是陝西箏人終生為之奮鬥的一個目標。”


3. 秦聲的特點

秦聲以“慷慨激越”、“粗獷高昂”、“悽楚悲切”、“熱耳酸心”為其特點。而這種特點的形成與秦地歷史條件、地理環境以及秦人思想語言、性格、習俗有著直接的關係。

最早秦人,是從屬於殷商的一個部族,殷商亡後被遷到今陝西地區,成為周人的奴隸。周成王時,秦人參加反周,失敗後再次西遷,秦人與殷人均以燕為圖騰,共奉“玄鳥”為祖先;是以遊牧、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

在西周時期,秦人本來是為周天子養馬的。位置大概在隴西(六盤山以西)。後來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當時說比諸侯貴族低很多的一個封號。

秦人在隴西主要與戎狄首當其衝。早期的歷史,也是與戎狄的戰爭史。常年堅守高山惡水之地,造就了秦人的堅韌彪悍的性格,動輒以命相搏。

周平王元年(前770)因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才躋身于諸侯之列。但東周時期,齊桓公稱霸時,仍被拒絕參預會盟。但最終,秦人的彪悍與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日趨強勢,最終統一中國。(於西元前550年)

秦人自古生活在西北黃土高源,以狩獵、遊牧為主,“秦民長期的高原賓士,養成了自己的剽悍奇勇的秦俗”(焦文彬《關於秦腔源流的探討》)。從《詩經》之《秦風》中可以看到秦民俗以崇尚武德為民族特點。

秦聲正是生活在黃土高原的秦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秦聲慷慨、粗獷、悲怨、雄壯,又不乏活潑、愜意、委婉、細膩之美感。生活中人們以苦樂,借秦聲來抒發他們質樸的感情,表達他們美好的願望。

戲曲家歐陽予倩在《秦腔》中到:“秦腔主要成份,是廣大草原上的牧歌,其音高亢激越,適宜於表現慷慨激昂或悽楚悲之情,用之於調笑戲,活潑流利,玩豔動人。范紫東在《樂學通論》中也說:“秦腔遠紹二南音,近挹兩漢文化,本為溫柔敦厚之風,又寓激昂慷慨之氣,秦箏勁而商音多,此西京之古也。”此外,還有表現婉轉纏綿內在細膩感情的“碗碗腔”、“迷胡”、“道情”等,這些統稱為聲的民間音樂,是歌、舞、樂結合的綜合藝術,是歷代藝人們的創造、積累的寶貴財富。

ZhouYanJia 06

展現秦箏音樂風格的古詩詞

“慷慨激越” “繁音激楚” “熱耳酸心”

“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曹丕)

“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怨調慢聲如欲語,一曲未終日移午。紅亭水木不知暑…清風颯來雲不去,聞之酒醒淚如雨。汝歸秦兮彈秦聲,秦聲悲兮聊送汝”(唐代岑參《秦箏歌》)

“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白居易《箏》

“弦停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白居易《夜箏》)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柳中庸《聽箏》)

“淒淒切切斷腸聲,指滑音柔萬種情”(殷蕘藩《聞箏歌》)



與“秦箏歸秦”一脈相承的秦箏作品

1. 優秀秦箏作品系列介紹

一個流派的形成,首先一定要有足夠的代表性作品。為此,父親從50年代開始不遺餘力的收集民間素材,發掘秦地的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很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陸續改編並創作一系列作品。

如果說1958年改編的《繡金匾》是父親秦箏流派開拓性的第一步,那麼,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秦箏創作曲目就是由父親1958年秋創作的《迷胡調》,樂曲用13弦箏首彈秦聲,宛有“秦箏聲最苦”的意味,又名《秋夜箏》。(PPT視頻)又因模仿陝西迷胡音樂格調韻律而作,音調委婉,旋律優美,人陶醉於迷迷糊糊,故亦名“迷胡調”。此曲又名《秋夜箏》。

ZhouYanJia 06

 優秀秦箏作品目錄&介紹

《繡金匾》
《秋夜箏》
《秦桑曲》 (1979)
《淒涼曲》
《道情》
《西京調》
《薑女淚》(又名長城調)
《白桐曲》
《百花引》
《傾杯情》
《新翻羅江怨》

ZhouYanJia 07

1989年4月22日周延甲先生榮獲中央電視臺頒發的“全國部分民族器樂‘山城杯’電視大獎賽《秦桑曲》創作一等獎”

ZhouYanJia 08

《姜女淚》成為”金鐘、文化”等國家頂級賽事的指定參賽曲目。

ZhouYanJia 09

《百花引》、《傾杯情》填補了秦箏重奏作品的空白

ZhouYanJia 10

《真秦之聲——周延甲箏曲精選》出版
l 其作品作為秦箏陝西流派的代表曲目錄入《中國古箏名曲薈萃》和《中國箏曲•陝西篇》。

父親認為:“要振興陝西流派,首先要繼承秦箏傳統,而繼承秦箏傳統,就必須要走創新,在父親創作的箏曲中,與“秦箏歸秦”思想一脈相承的作品,當屬《秦桑曲》。



2. 《秦桑曲》對陝西箏曲創作的影響

《秦桑曲》繼承了陝西濃厚的地域風格,並且吸收各派的長處,更是父親創作思想的集中體現。

(1)《秦桑曲》的創作問世和成功,是 “秦箏歸秦”理想創作實踐的開端,是“秦箏歸秦”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2)《秦桑曲》中大量吸取“碗碗腔”中韻味特點,充分發揮古箏“以韻補聲”的樂器性能和藝術特點,集中地體現了父親將箏樂創作與陝西地方音樂為素材緊密結合創作的實踐;

(3)《秦桑曲》將秦地戲曲音樂中“歡音、苦音”兩種不同音階調式的創新運用,成為開拓陝西箏派特色的有力方式。此曲對後來其他陝西箏曲的創作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形成了一種創作的模式,後來的很多創作如:周煜國先生以陝西地方音樂為素材創作的《鄉韻》,曲雲老師的《香山射鼓》,弟弟周展在商調式基礎上用當地音樂特點來表達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之情所創作的《秦土情》,父親和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黃枕宇合作,根據陝西迷糊音樂曲牌“羅江怨”共同創作的《新翻羅江怨》等都不同程度地延續了這種模式。

學者戈弘在“秦箏陝西流派全國學術會議論壇”上這樣評論:

“《秦桑曲》真正開創了陝西箏的先河,他是周延甲先生秦箏曲目創作歷程中的頂峰佳作,蘊涵著先生畢生的音樂思想之精華,真正的將秦風、秦聲通過秦箏展現于世人並產生重大影響的秦箏新曲。”

作者的創作思想所表現的是一種陝西特有的人文精神,是展現和歌頌陝西人民的“真秦之聲”,從這時起,“陝西箏派”為越來越多的業界人士所認可,“秦箏歸秦的歷史地位與價值也得以進一步明確。

繼續 ...... 

箏人箏事 – 周望:秦箏歸秦——談周延甲先生與秦箏陝西流派 (下) <--- 請按這裡



資料來源 : 上海國際樂器展

https://mp.weixin.qq.com/s/FRvn7D9uC_hP-9iW1sAwLg?fbclid=IwAR3JSx96BDQCyKI8ewxMf1Pn0Yhx0LLNLNvsGU9jXCdFtFTkcohi49xTr9M

視頻 :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U3MTEzMjAyMA==.html?spm=a2hbt.13141534.app.5~5!2~5!2~5~5~5!2~5~5!2~5!2~5!2~5~5!4~A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

箏炫國樂微信公眾號

箏炫國樂 微信公眾號